第二节 紧急避险
影片《泰坦尼克号》的片尾,杰克和罗丝在海上共抓一块木板,木板只能浮住一个人。 假如杰克为了救自己,一拳将罗丝打下去。对杰克该如何处理?(海上木板案)
第21条第1款 为了使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, 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,造成损害的,不负刑事责任。
一、起因条件
1. 危险的来源
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必须存在现实危险。人面临的危险分为两种:
(1) 自然灾害、野生动物袭击。
例如,野狗追咬狗蛋,狗蛋迫不得已闯入小芳家。狗蛋属于紧急避险,不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。
(2) 他人的不法侵害行为。
例如,狗剩追砍狗蛋,狗蛋迫不得已闯入小芳家。狗蛋属于紧急避险。
[注意1]对他人合法行为制造的危险不能紧急避险。
例如,警察抓捕小偷,小偷为了躲避警察抓捕,夺过第三人的摩托车骑走或闯入第三人的住宅,不构成紧急避险。(2016年第6题)
[注意2]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在面临自己职务、业务带来的危险时,不能进行紧急避险。
例如,消防队员面对火灾时,不能进行紧 急避险。警察面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犯罪时,不能进行紧急避险。
[注意3]可以为了保护国家法益、公共法益而紧急避险。
例1,消防员为了灭火,不得已闯入他人院子使用水管,属于紧急避险。灭火是保护公共法益。
例2,警察为了抓捕小偷,不得已踩踏村民的麦田,属于紧急避险。抓小偷是保护社会法益。(2024年试题)
2. 危险的现实性
客观上不存在危险,行为人误以为存在危险,进行避险行为,属于假想避险。 与假想防卫的处理办法相同,对于假想避险,如果存在过失,就是过失犯罪;如果没有过失,就是意外事件。
例如,狗蛋在大街上不慎踩到狗屎,斜靠在电线杆上用力甩狗屎。狗剩以为狗蛋触电了,用木棒打倒狗蛋。狗剩属于假想避险。
二、时间条件
时间条件是危险正在发生。所谓正在发生,是指法益受到的危险已经产生但尚未消除。 如果事前或事后避险,属于避险不适时,处理办法与防卫不适时相同。
三、意思条件
意思条件讨论的是,成立紧急避险,是否要求避险人主观上具有避险意思?避险意思由避险认识和避险意图构成。 避险认识(避险意识),是指避险人认识到某项合法权利正在遭受危险,认识到自己在避免危险。 避险意图(又称避险意志、避险动机),是指避险人实施避险行为是出于正当意图、动机,也即为了保护合法权利。
(一) 避险认识
成立紧急避险,是否要求避险人具有避险认识,理论上存在激烈争议,争议主要体现在偶然避险问题上。
偶然避险的辨认标准 | 范例 | 观点展示 | 处理结论 |
---|---|---|---|
在避免危险这一点上,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,也即客观上避免了危险,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| 甲以毁坏财物的目的砸坏乙的汽车玻璃,却碰巧救了被锁在车里的快要窒息的小孩 | 避险认识不要说:成立紧急避险,只要求客观上避免了危险,不要求主观上认识到这一点。结论:偶然避险成立紧急避险 | 甲成立紧急避险,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|
在避免危险这一点上,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,也即客观上避免了危险,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| 甲以毁坏财物的目的砸坏乙的汽车玻璃,却碰巧救了被锁在车里的快要窒息的小孩 | 避险认识必要说:成立紧急避险,要求主观上具有避险认识。结论:偶然避险不成立紧急避险 | 甲不成立紧急避险,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,但是由于甲制造了好结果,所以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,而构成未遂 |
(二) 避险意图(避险动机)
甲看到一条野狗在追咬乙,看到丙(与甲有过节)捧着花瓶,情况紧急,出于报复丙的心理,夺过花瓶砸向野狗,救了乙,但导致花瓶打碎。 第一,甲认识到了乙面临危险,甲具有避险认识,认识到自己在避免危险。 第二,甲实施避险行为,不是出于保护合法权利的动机,而是出于报复心理。甲不具有避险意图。
[结论]成立紧急避险不要求具有避险意图。 上例中,甲虽然缺乏避险意图,但是甲在客观上避免了乙遭受危险,可成立紧急避险。
避险意图和侵害意图可以并存,不是对立排斥关系。也即,合法动机和不法动机可以并存。 例如上例中,甲可以一方面出于报复丙的心理,另一方面出于救助乙的心理,用花瓶砸野狗。 甲既有报复心理,也有避险意图,二者并存。甲成立紧急避险。(2015年第4题)